好用的手机公司, 新年大促销: 3 month FREE! $15/Month 5GB data and text

Author Topic: “两弹元勋”郭永怀和钱学森的子女们,后来怎样了?  (Read 1229 times)

USA LaoTu Support Team

  • Administrator
  • Hero Member
  • *****
  • Posts: 4807
  • Karma: +35/-11
https://bbs.wenxuecity.com/bbs/memory/1404115.html

今天是钱学森诞辰109年,但我不写钱学森,我想写写他的子女,以及“两弹元勋”的后代。

距离1964年10月16日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日子,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。

当年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,如今都过了解密期,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
可惜的是,他们大部分都不在了,23位元勋只剩下三位仍然在世:王希季、孙家栋和周光召。

“两弹元勋”郭永怀和钱学森的子女们,后来怎样了?
郭永怀因飞机失事,至今还没找出原因,去世时年仅59岁;

邓稼先因受到核辐射,患直肠癌大出血,去世时年仅62岁;

钱学森等人正常老去,大多见证了祖国的强大。

人们应该永远怀念这些英雄,也应该感谢他们的家人。

因为他们当年的选择,给我们带来了有尊严的生活,却给他们的家人带去了亏欠。

01 郭永怀之女——郭芹

1951年,郭芹在美国出生,过着小公主般的生活。

父亲郭永怀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,每个月有上千美金的工资,有房有车还有存款。

母亲李佩还在读研究生,但也有补助,家务有保姆照料,母亲可以多花时间陪女儿玩耍。



郭永怀和李佩感情深厚,把女儿当成掌上明珠,给她买最时尚的裙子、最漂亮的洋娃娃。

5岁这年,郭芹的人生迎来了重大的转折,在命运面前,她还没有选择的权利。

随着父母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,她公主般的生活将永远成为回忆。

回国后,郭永怀很快加入了“两弹”研究中,和家人聚少离多。

那个时常抱着自己玩耍的爸爸,郭芹感到越来越陌生,很久都不能见他一面。

郭芹是独生女,和父母住在中关村,平时和其他科学家的子女一起玩耍。

因为从小生活优渥,她的性格很随和大方,常常带同学到家中。

同学们看到郭芹家里十分阔绰,还有一架黑色的大钢琴。



郭芹得意地说:“那是我爸爸买给我的,我爸妈最喜欢看我弹钢琴了。”

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眼光,郭芹还是很幸福的,只是她没想到,这些幸福稍瞬即逝。

随着父亲被调去远方工作,母亲被隔离审查,15岁尚未初中毕业的她,就要离开家,远赴内蒙古农区,进行劳动改造。

郭芹不想去那么远的地方,她想参军,于是求父亲动用关系。

但郭永怀没有同意,他亏欠地对女儿说:“接受一下锻炼,也是好的,只是要注意身体。”

当郭芹来到千里之外的农村后,看到艰苦的生活条件,委屈得嚎啕大哭,只得写信给父亲诉苦:

“家里有洗衣机,来到这里我都不会洗衣服,总被人嘲笑;我那些漂亮的生活用品,总有人打小报告。现在我的布鞋烂了,也不知道去哪买……”



李佩因为在美国教过书,一直被当成间谍隔离,禁止与家人通信。

郭永怀看着女儿的信,既心痛又愧疚,他回信说:“等爸爸回北京了,就给你买一双新布鞋。”

可是,这双鞋,郭芹永远也穿不上了。

因为惦记李佩的情况,1968年12月5日凌晨,郭永怀连夜赶飞机飞回北京,在降落时意外坠毁。

接到北京的电话,郭芹几乎晕了过去,她马上跑到公路,拦下一辆长途汽车到县里,再从县里搭车去火车站,赶回北京。

等她回到北京时,母亲还在隔离,只能参加父亲在八宝山的追悼会。

有关方面询问李佩,作为烈士家属,是否需要其他的照顾?

言下之意,就是想调郭芹回北京,但倔强的李佩却说:“我们不需要同情!”

就这样,办完父亲的丧事,郭芹又回去内蒙古插队的农村。

年幼的郭芹没经历过这样的打击,一下之间,她瘦了很多,常常沉默不语,暗自流泪。

1970年,郭芹因病回到了北京,以烈士子女的身份,进入父亲曾工作的单位上班。


而她的母亲,却遭受长达6年之久的隔离审查,无法照顾生病的女儿,更无法给她心灵的鼓励。

1980年,郭芹患癌后去了美国,一边治病,一边自力更生。

李佩的学生曾关切地问:“郭芹在美国那边做什么工作?”

李佩说:“她一个初中生,能在美国做什么!”

后来,郭芹回国不久后,在1996年的冬天,走完了自己最后的人生,年仅45岁。

女儿走后,李佩埋头工作,把所有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,她从不给丈夫和女儿过忌日,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,悄悄看着那一张张幸福的合照。

02 钱学森子女

同样出生在美国,5岁时随父母回国的,还有钱学森的女儿钱永真,和她7岁的哥哥钱永刚。



钱永真与郭芹年龄相仿,也是初中未毕业,就被送去内蒙古下乡。

哥哥钱永刚正在念高中,学业被中断后,只得选择去部队参军。

恢复高考后,29岁的钱永刚考上了长沙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,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。

而妹妹钱永真则跟着母亲蒋英,进修音乐,后来定居美国,从事音乐教育事业。

面对失学的孩子,钱学森是惶恐的,想起自己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,一路考上名校,最后公费留学美国,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、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,最后还当上了美国的正教授。

而钱永刚却错失了人生最宝贵的10年,那是属于人生的黄金时代,无可弥补。

1986年,38岁的钱永刚跟随父亲的踪迹,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,在计算机科学系读研究生。


“两弹元勋”郭永怀和钱学森的子女们,后来怎样了?
当他看到图书馆的奠基石碑上刻着“1966年”时,不由感慨万分:“如果1955年父亲不回国,我18岁就可以走进这里学习了;如果早了20年,我会不会比现在更优秀一点呢?”

但他也知道,父亲从来没后悔过,因为他们那一辈科学家,让中国走在了强国之列。

只是,他们牺牲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,还有子女们的前途。

钱永刚退休后,当上了上海交大“钱学森图书馆”的馆长,向孩子们讲解自己父亲传奇的一生。



而他,不仅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者,更是生活磨难的参与者。

至今,钱永刚和钱永真都无法超越他们的父母,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亏欠,也是时代对他们的亏欠。

如果问他们,他们肯定会有遗憾,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低调和平凡,过着普通人的生活。

03 钱学森之问
同样留美后,携全家人回国的冶金学家叶渚沛,在那个时代发出唯一的抱怨:“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,本想着祖国会照顾我的孩子……”

叶渚沛含冤而死,他几个子女都被迫中断学业,错过了求学的黄金岁月。

周总理曾发出“钱学森之问”:为什么很难再出钱学森这样的人才?



为什么?

一是时代背景不同。

钱学森等人出生在被外敌欺辱的年代,民族心十分强烈,那时候只要是爱国的人,都会有报国的心。而他们的目标远大,超越了个人利益,所以可以不顾一切。

到了他们的后代,国土已经安宁,那种被灭亡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,自然会把目光转移到个人发展上。

二是环境背景不同。

虽然钱学森等人在战乱时受的教育,可是因为没有专一的统治,他们还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求学,或公费或自费,刚结束二战时,其他大国相对比较友好。

到他们后代上学的时候,国家正处于内困时期,于是错失了求学的黄金岁月,都说成名要趁早,中年后很难再追。



三是心理落差不同。

郭永怀等人回国前后,都是受到重视的人才,他们的学术成就,决定了他们备受尊重的地位。

而他们的后代,从小生活在父辈的重大光环下,心理压力可想而知,既然无法超越父辈,不如选择普普通通的生活。